渝西都市报记者 龚毅 文/图
夏日炎炎,水波微澜。在永川区来苏镇梳妆台村临江河河畔,该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叶昌伦正和同事们在管辖的河道段巡河。
在一处小桥下,叶昌伦发现了几个饮料瓶和鱼饵包装。禁渔期结束后,前来钓鱼的游客越来越多,产生的垃圾也容易遗弃在河道附近。叶昌伦立即通过手机上的“智慧河长”APP,拍照上传系统,固定证据。“以前是用纸笔来写巡河日志,记录存档都不方便,问题上报也不及时,整改落实情况更不好跟踪,现在用这个‘智慧河长’APP记录方便又全面,效率提高了不少”。叶昌伦说。
(资料图片)
巡河更智能
退休工人陈增武住在梳妆台村的梁家湾院子。每天早晚,只要不下雨,他都要溜达到河边广场,看看沿河盛开的美人蕉、菖蒲和鸢尾。
和煦阳光下,一朵朵明艳的花伴随着潺潺河水,摇曳生姿。但在过去,这样的场景却并不常见。
来苏镇共有6条溪流、6条河流、5座水库、868口山坪塘和20余道拦河(溪)堤坝,水资源相当丰富,很多村民凭着一湾河水做起了畜禽和水产养殖。
但传统养殖污染大、产量少,效益不佳,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彼时,环绕梳妆台村的临江河脏乱腥臭、鱼虾几乎绝迹。
“临江河几乎成了臭水沟的代名词。”陈增武回忆道。
河湖的治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把河湖生态治理好,不仅能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感,还有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17年初,永川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紧紧围绕“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的总体思路,开展河库“三排”“三乱”“三率”等专项整治行动。与此同时,为了更高效智能地保护流域水环境,区委、区政府还投入2000多万元规划构建了集PC端、移动APP及大屏展示端三位一体的“智慧河长”系统。
“该系统综合应用了无人机、卫星遥感、5G、视频AI识别等技术,将水生态、水污染及水环境等相应要素集成到一张图上进行综合展示。”永川智慧河长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游波称,“网格员在现场收集到的数据、发现的问题,能够放到一个平台进行分析。这让我们的调度更加智能,覆盖更加全面。”
2021年,“智慧河长”系统正式上线,梳妆台村随即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问题解决更便捷
“‘智慧河长’系统相当于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支持,问题发现得早、处理得快,影响就会更小,对水质监测也更好。”叶昌伦介绍,前两天,永川持续降雨,河面漂浮物增多,他在巡河中发现荆竹河口左岸,一丛净水植物就倾倒在河水中,堵住了水里的高效充氧设备。通过“智慧河长”APP,叶昌伦将现场情况及时上报,镇河长办当天就安排清漂队前去清理,并联系到设备供应方检修充氧设备,实现了当天发现当天整改、巡河问题闭环管理。目前,永川区538名区、镇、村级河长和104名河道网格专管员全部纳入“智慧河长”系统统一管理,通过“巡查—上报—核实—交办—整改—反馈—考核”流程,全力做好临江河的管护工作。
在梳妆台村荆竹河与临江河交汇处,一套AI视频设备于上半年建成。看上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摄像头,其实这是当地推行“智慧河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实现对水面、岸线和设施的实时监控。
“比如非法捕捞、游泳、河面出现大量漂浮物等问题,这套设备都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发出警报,我们就可以通过后台实时交办,及时处理。”来苏镇河长办工作人员杨健介绍。
如今,来苏镇已形成“专职网格员+镇村河长”的人防体系,以及“AI监控+智能化截污井+潜表流湿地”等物防技防体系,各级河长及网格员通过“智慧河长”APP巡查临江河5000余次,协调解决水污染问题300余个,临江河上游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样的乡村美景又从愿景走进了现实。
产业发展更绿色
走进梳妆台村珠玉寺村民小组,翠绿的稻谷接连成片,一眼望不到头。
在稻田四周纵横交错的水沟里,50岁出头的种养大户刘德超拉起沉在稻田水中的地笼察看情况,只见一只只体态丰盈、色泽鲜艳的小龙虾长势喜人。
“我们现在是一水两用,一稻三虾。第一季稻前虾,亩产达到了近400斤,这一季稻中虾的质量更漂亮。现在市场行情是供不应求,每天要接好多个电话采购。年产值我们只算虾就达到了八九千元一亩,加上稻谷,差不多要接近1万元一亩。”算起今年的收成账,刘德超笑着说道。
刘德超的经历在当地颇有代表性,他在外进厂打工20多年,年纪渐长后决定回乡创业,一开始他选择了养殖泥鳅。
在“河道治理”东风推动下,刘德超关停了泥鳅场,走上稻虾综合种养这条绿色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虾双赢”的新“丰”景。
“只有水好,虾的品质才好,正是因为临江河的水质变好了,我们才有搞绿色发展、综合种养的信心。”刘德超称,他们现在把一河好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保证养虾的稻田中水质达标,他们不但在稻田里种满了净化水质的虾草,每半个月还要送检一次水质,密切关注氨、氮、亚硝酸盐等数据是否超标。
前不久,刘德超还自购了一套检测水质的设备。“今年我又扩大了流转土地的面积。现在我的稻虾已经达到了600亩,还带动了周边100多户老百姓,今年工资都发了十几万元。”刘德超有些自豪。
为进一步助力“稻虾”产业发展,当地政府在梳妆台村投资近500万元,建设湿地、缓冲带拦截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实时监控设施设备,为“稻虾”种养基地绿色发展拓展生态空间。如今,梳妆台村“稻虾”种养示范基地已超过3000亩,村民们由过去单纯种粮亩均收益不到2000元,到稻虾共生后,亩均收益达6000元以上。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