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乡村治理怎么干?蕉岭县广福镇的做法获全国推介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家居 > 正文  2023-08-05 20:09:19 来源:南方Plus

“话在屋内讲清楚,以后见面就和和气气。”这是笔者在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工业重镇,广福镇基层治理积累了不少原有机制“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难点在基层,痛点在群众身边。

啃下硬骨头,有了新办法。近年来,广福镇坚持党建引领,以支部管事为抓手,创新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以文化人解事、丰富载体说事、聚合力量理事”的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巧用客家家训谣谚、宗祠调解室、村民理事会等载体和主体为百姓化解纠纷,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该镇的治理模式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下辖的广育村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三年来,广福镇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93起,未发生刑案警情,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福镇广育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客家围屋’工作法,转变工作思路,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和谐乡风成为广福镇最美的景色。”广福镇党委副书记赖耿斌表示。

起源

靠宗老打破300年隔阂

“客家围屋”工作法,源于多年前的矛盾治理。这种以文化为共鸣基点的工作方法,巧妙地化解了积怨已久的矛盾。

广福镇广育村“围屋工作法”相关制度介绍。

广育村位于广福镇中心地带,村子面积不大,黄姓与丘姓的村民占绝大多数。然而,在2014年之前,两姓的村民相处并不融洽,即使在村道上相遇,也鲜少打招呼。

“两姓的村民有着‘百年不通婚不往来’的恩怨纠葛。”广育村村民黄永华告诉笔者,早些年,因为耕地所属权等问题,两姓村民发生口角,积累的恩怨没能及时化解,关系持续僵化,并顺延到后代。

矛盾就在眼前,但村“两委”干部却有些束手无策。广育村党总支曾多次组织两姓村民到村委会促膝长谈,试图用说理解开村民之间的矛盾,却收效甚微。“村民聚到一起,火气‘蹭’地一下就起来了,双方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肯各让一步,调解多次陷入僵局。”广育村党总支书记黄忠铎说。

如何对症下药,根治病症?广福镇党委、政府痛定思痛,深入摸排病根。

“历史问题最不好解决,年轻的干部不了解情况,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老一辈的干部了解情况,但是每次调解又屡屡碰壁。”黄忠铎说。

在与村“两委”干部商讨之后,广福镇党委决定,将两姓中有威望的老人作为破解基层治理的抓手。“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宗族观念。”广福镇组织委员徐霞说,“客家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子孙繁衍仍紧密地围绕在祖屋附近,形成以祖居为中心的村落结构,家中老人的话语分量较重。”

于是,广育村成立了老人协会,邀请两姓老人加入,通过“破冰行动”逐渐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村老人协会邀请老年群众,通过抓阄方式将两姓人员随机分组,连续5年组织开展象棋、围棋、拔河、篮球等老人运动会,逐渐卸下两姓老人的思想包袱,打开了两个族群300年来的心理枷锁。”黄永华告诉笔者。

如今,老人协会规模扩大到了60人左右,两姓老人经常聚在一起读报、娱乐,一派和谐景象。

广育村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为广福镇探索基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广福镇曾经以“脏乱差”著称,卫生状况连续多年全县垫底,垃圾遍地平常事,污水横流无人管,扯皮闹事随处见,打架偷盗时常有……如今,“客家围屋”工作法在广福镇已全面铺开,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完善

丰富载体巧妙化解村民矛盾

“老人们劝说虽然有效果,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在广育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关于“客家围屋”工作法的讨论,村“两委”干部已经交流了不下十次。

“客家围屋”工作法的关键,在于唤起群众心中的文化共鸣点。巧用谣谚——这是镇、村干部商量多次之后,对工作法的进一步完善。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在迁徙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民谣与谚语,凝聚了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这些民谣和谚语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其中就包含了邻里和谐、宽容礼让的内容,是调解的‘好帮手’。”大坝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应宜说。

广福镇地处省际交界山区,边界林权、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较多。该镇注重发挥客家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修德自律、讲信修睦。

为此,广福镇聘请9名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抓住客家人喜欢用客家谣谚抒情、解困、化怨、促和等习惯,通过“说唱”方式现场调解,激活谣谚中的“仁爱礼仪”文化,引导当事人从内心上化解怨气。

在方法上有了完善,在人员上有了配套,有了细化,有了保障。“客家围屋”工作法很快显示出了它针对棘手基层治理问题“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

广福镇广育村现场调解记录文书。

广福镇豪岭村的钟某新与钟某平是邻居,双方低头不见抬头见,本该和和气气地相处,却因一点小事大动干戈。

一日,钟某新在两家相邻院墙过道中对外墙进行施工,遭到钟某平阻拦,双方出现冲突、相互谩骂。

“钟某新认为,这是自己家的墙,施工不需要经过谁的同意;而钟某平认为,这是公共地方,施工需要先征求他的意见。双方一直僵持,始终没办法平息心中的怒气。”广福镇豪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辛亥说。

矛盾来到,民谣就位。豪岭村的调解员闻讯赶来,从客家俗谚“远水唔救近火,远亲唔当近邻”“亲戚常来往,邻里勿结怨”入手,动之以情、释之以法。在一首首客家民谣说唱完后,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客家民谣和谚语的使用,还延伸到了家庭调解中。调解员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祖训家规并“张榜公示”,教诲子孙后代敦亲睦邻、诚信守法、戒斗息讼。

广育村黄某夫妇因观念不合经常争执,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引起一场大吵,住在一旁的村民都忍不住上门帮忙劝架。矛盾越积越深,男方甚至出现家暴倾向,其父母试图缓和两人矛盾均未奏效。

广育村妇联主任钟菊英得知情况后,从客家古训中“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一个瓶一个盖,自家老婆自家爱”等进行说教,教育黄某夫妇互敬互爱、互谅互让,黄某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向其妻子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据统计,广福镇已用客家民谣、谚语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30余起。

提升

大事小事围屋内就能解决

如今,随着“客家围屋”工作法的不断完善,巧调解、妙调解已经融入了广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客家围屋’工作法绝不仅是调解矛盾。”徐霞告诉笔者,在政策的上情下达中,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福镇充分挖掘客家祠堂的教化作用,利用圆桌、板凳说事,积极传达政情,倾听群众诉求,让村民自治成为现实。

在黄忠铎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广育村的调解工作室——村内的祠堂。走进祠堂内,墙壁两边悬挂着的村规民约接连映入眼帘,祠堂正中央还摆放着茶桌和椅子,供村干部与村民使用。“无论是政策传达,还是矛盾化解,我们都在祠堂内进行。”黄忠铎说。

广福镇叶田村宗祠调解现场。

广福镇将祠堂文化、乡贤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将祠堂打造成为村民自治议事场所,配套制定村规民约议事规则、成立宗祠调解室,对涉及土地纠纷、家庭矛盾、乡风文明等重大事情拿到祠堂“说一说”。

去年以来,广福镇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引导村民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过程中,祠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石峰村曾因耕种条件差、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部分耕地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的情况。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将撂荒地交由种植企业实行规模化种植。

实现规模化种植,首要任务便是流转、集约大规模的土地。要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最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

真正让土地流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许多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租给企业。”石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吉忠说。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

听说石峰村准备与企业展开合作,村民的说法褒贬不一。“企业来了,有人帮我管理撂荒多年的土地,真不错。”“企业承包多久?如果之后不承包应该怎么办?”“万一我想拿回撂荒耕地,提前结束合作怎么办?”

村民议事,围屋内好商量。“我们将村民召集到祠堂内,一一说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原因、方式,交给企业的优点,将疑点全部在围屋内解释清楚,不把问题带出围屋。”罗吉忠说。

经过商量,石峰村村民的土地由村党组织统一集约,并签订合同,按照合适的价格进行租赁,打消村民的顾虑。土地集约后,村集体统一进行平整,再转交给企业,如此一来便避免了村民与企业单独沟通产生的矛盾。同时,村党组织与企业协商,帮助企业改良土壤,为企业干事创业提供场地保障,让企业安心干、放心干。

石峰村做好群众工作,让撂荒地成良田。

据统计,2020年以来,该镇利用37个祠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30余件,动员群众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300余亩,帮助解决各类突出问题20余个,信访量下降60%,收到了“小事不出祠堂”、祠堂变“治堂”的效果。

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在广福镇,村民自觉带头治理村子已蔚然成风。“偶尔我们还走出祠堂,由党组织牵头,利用群众夜晚回家后常在门口摆上圆桌、一边纳凉一边‘扯空’的机会,以通俗易懂的客家俚语故事,就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建设、富民强村等方面,鼓励群众把问题、建议摆上桌面谈。”叶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钦荣说。

今年来,广福镇全镇共开展夜谈活动20余场,参与夜谈的党员、群众300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余条,涉及路灯维护、道路硬底化、水渠修缮等,采纳实施30余条。

■相关

蕉岭法院打“亲情牌”

成功执结邻里纠纷

有道是,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关系的温馨和睦、邻里关系的和谐稳定。近日,蕉岭法院打出一副“亲情牌”,成功执结一起双方当事人既是伯侄亲属,又是邻里关系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

原来,忠伯与阿正系伯侄关系,且忠伯的房屋与阿正的房屋相邻。2022年12月,因对阿正房屋前门坪的权属有异议,忠伯遂在门坪范围内搭建了木棚构建物。2023年3月,双方协商拆除该木棚构建物未果,阿正遂诉至法院。蕉岭法院经审理,依法判令忠伯于限期内拆除并清理该木棚构建物,恢复门坪原状。判决生效后,忠伯未履行生效裁判文书所确定的法律义务。2023年6月,阿正向法院申请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研判案情,并前往现场查看,同时了解被执行人诉求,向被执行人解释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督促其尽快履行。但被执行人坚持不愿拆除木棚。考虑到当事人系亲属关系,且被执行人年事已高又态度坚决,不能贸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执行干警在多次沟通后了解到,双方因先前就门坪权属发生争议而心生嫌隙,对立情绪较大,遂多次与申请人、被执行人“背对背”沟通协调,从情理上引导双方相互理解、礼让,正确维护亲属之情、和谐处理邻里关系,充当双方沟通的“桥梁”,尽力修复双方紧张的关系。同时,也耐心地从法理上向被执行人说明拒不履行生效裁决所确定之义务的各种法律后果。

面对执行干警坚持不懈、不厌其烦地耐心释法说理,被执行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不妥,与申请人的关系有所缓和,表示愿意主动履行,自行拆除该木棚构建物。

短短一周时间,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据悉,排除妨害类案件涉及道路通行、修房造屋和田地耕种等方面的相邻关系,大多发生于乡里乡亲、左邻右舍之间。针对此类案件,蕉岭法院始终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着眼于“一件事一次了”,不仅要将现实的妨碍排除,切实维护胜诉权益,更要将乡里乡亲和左邻右舍之间“心墙”拆除,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文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梁时禹

图 丘林强

通讯员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

【作者】 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