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厚植绿色根基 筑牢生态屏障
阜新市彰武县是我省最大的“风口”和“沙窝子”,近年来,这里不断探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实现了“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转变,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7月27日,彰武治沙群体被授予辽宁“时代楷模”称号。
(资料图片)
彰武之变,是阜新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阜新市地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南部,常年干旱少雨,是我省降雨最少的地区之一。沙化土地面积居全省首位,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在我国生态版图上,阜新市具有重要地位——这里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阜新生态建设不仅事关自身,更事关全局。
阜新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重大生态工程取得新突破,让绿色成为美丽阜新最鲜明的底色。阜新市在系统治理上全面发力,打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海州露天矿地灾治理攻坚战,实施细河、绕阳河、养息牧河“三河源”保护工程、启动阜新百里矿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在绿色发展新机制上不断探索,建成全省首片碳中和林,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市,入选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先行示范,砥砺前行;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上合力攻坚,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年风力发电小时数和光伏发电小时数均排在全省首位。
聚焦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阜新市将在前期创新实践基础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柳河综合治理稻田湿地、50万千瓦光伏治沙等项目建设,推动沙化土地治理率先突破。深入实施水网规划,抓好涝区治理、灌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水润阜新”建设率先突破。以打造国家矿山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为目标,推动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率先突破,彻底改善科尔沁沙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在辽西北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阜新擦亮生态底色染绿科尔沁沙地
8月3日中午,阜新市潜龙路与民族街路口东北角的启梦园里,李丽萍一边看着外孙女玩耍,一边和朋友热络地聊天。她说:“这个口袋公园环境好、空气好、设施全,我几乎天天来。”今年,阜新市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创新城区闲置土地利用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苗圃化绿化建设,通过口袋公园建设、裸土覆绿、拆围透绿、见缝插绿、小区“围绿”“补绿”、生态修复绿化6种方式,厚植生态底色,打造“绿美阜新”“水润阜新”,染绿科尔沁,打好攻坚战。
阜新市按照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原则,把全域苗圃化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通过城外道路绿环、郊野生态公园、水系水廊、矿坑走廊建设,城区道路提升以及特色公园、体育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构筑“一环两廊三轴多园,山水城矿浑然一体”的总体绿化格局。今年,计划新增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裸露土地等建设10个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抬头赏景,移步闻香。
全面推进“水润阜新”建设,实施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农村供水、海绵城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10类25项工程。开展细河、绕阳河、养息牧河“三河源”保护工程,修复河道与植树种草同步推进,兴修梯田与治理侵蚀沟一并进行,打造绿美源头。
今年以来,阜新坚持堵风口、筑屏障、全域治理“三步走”治沙法,以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科尔沁沙地南部综合治理项目等为载体,抓好重点区域造林绿化。通过“工会林”“巾帼林”“劳模林”“代表(委员)林”等载体,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后新秋镇、平安镇建设防风带、阻沙带和固土带经济林工程,打造“田成方、林成网、阻风沙”的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多赢,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我省沙尘的路径有4条,其中3条途经科尔沁沙地,沈阳等中部城市群均处于阜新市下风向,降尘量受阜新的影响很大。省气象局《彰武植被生态状况对沈阳降尘的影响分析报告》显示,随着阜新越来越绿,2018年以来,沈阳的大气降尘量下降了8.6%。
追求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看阜新绿色发展之变
防风治沙、水土流失治理、绿色产业培育,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阜新市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守正创新,在科尔沁沙地南部摆下战场,不仅实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转变,还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变“生态痛点”为“网红景点”;点沙成金,以绿生金,充分发掘硅砂、沙化土地的全新价值,提升生态的“含绿量”“含金量”,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连日来,记者沿科尔沁沙地南部一路行走,探访大河源头,登上高山之巅,行走漠上草原,看阜新绿色发展“七十二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描绘阜新生态的鲜亮底色,记录阜新治沙人的创新之路。
“三河”源头的嬗变
8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的养息牧河源头治理工程区,但见河流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绽放。历经数月的源头治理,这里已由一片荒野变身生态景点。
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水资源是最大的刚性约束,需量水而行、节水为先。然而,盘点阜新市的水资源,家底却很单薄: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80毫米,是我省降雨最少地区,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三种缺水类型并存。沙化土地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均是全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是制约阜新市生态治理、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破解“水瓶颈”,阜新市大力实施“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生态文明体系,全力打造“以水润城”的生态城市。
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源。今年,阜新市创造性地实施细河、绕阳河、养息牧河“三河源”保护工程,引领新时代治水工作由截污治污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阶段。
一江碧水穿城过,细河两岸旖旎风光。郑广祥摄
在三河源头,修复河道、兴修梯田、治理侵蚀沟、植树种草、打造景观同步展开,治水、治山、治城一体化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一盘棋统筹,让一江碧水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防沙治沙方面,在养息牧河源头栽植盐生草、沙打旺、草木樨等适合沙地的草本植物,形成集试验性、观赏性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沙地草木园,让这条穿行于科尔沁沙地的河流,重现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在水土流失系统治理方面,在细河、绕阳河源头通过“坡改梯”,让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让农机上山、机械化种植不再是奢望。扎兰营子镇七家子村村民刘树远高兴地说:“一顿饭工夫,免耕播种机就把一面坡的地都种完了。”在景观建设方面,阜新市在细河源头建设以“锦绣山河”为主题的山地灌木园,在绕阳河源头建设以“万紫千红”为主题的生态乔木园,在养息牧河源头建设“百花齐放”植物园,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时美景。
在打造景观的同时,文化数字化工程同步展开。届时游人用手机一扫二维码,就能通过视频、动画等了解源头历史和各类林草常识,三河源头将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打卡于一体的生态景观。
乌兰木图山的渐变
让绿色屏障既坚固又好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产业价值,坚定不移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阜新生态建设的一条主线。
乌兰木图山属努鲁儿虎山脉,主峰海拔831.4米,是阜新地区第一高峰。在阜新生态版图上,乌兰木图山是个重要节点,小松岭—乌兰木图山—科尔沁沙地一线的山地丘陵农林交错带,是西北部重要的陆地生态廊道。近年来,阜新市以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对乌兰木图山等重点区域实施防护林建设、森林抚育、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绿意盎然的乌兰木图山。刘大辉摄
乌兰木图山还是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山,有仙人居、古寒井、古敖包等历史遗迹。阜新市以“生态+文旅+产业”模式,把乌兰木图山打造成国家3A级风景区。记者登临主峰近观远眺,群山峻岭尽收眼底,山间平原阡陌纵横,河流如玉带般镶嵌在大地上,一派雄浑壮美的山水胜景。
乌兰木图山更是一座资源丰富的“金山”,有200多种中药材,尤以北五味最为著名,穿山龙、柴胡、黄芪等都属上品。记者在山脚下捡起几块灰褐色的石头,上面布满形如米粒的白点,这是乌兰木图山出产的优质麦饭石。近年来,麦饭石因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和对水的净化作用,深受养生爱好者喜爱,麦饭石锅、麦饭石茶具等成为网红商品。按照规划,乌兰木图山将建设麦饭石温泉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万亩沙丘的蝶变
8月2日,记者登上彰武县大德镇欧李山观景台,湛蓝的天空,白色的风车,葱绿的草原,闪着银光的西旧府湖,夏日的德力格尔草原五彩缤纷。
据了解,过去这里是一片荒漠,万亩沙丘哈拉嘎图是彰武县6座万亩沙丘之一,年均移动3厘米。
格桑花盛开的德力格尔草原。孙万江摄
近年来,阜新市启动科尔沁沙地南部综合治理项目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两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在彰武县打造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植被草层高度由5至7厘米提高到30至40厘米。6座万亩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北部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减少3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把我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移了13公里。
通过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哈拉嘎图不仅被四周的林、草、湖牢牢锁住,更成为游人必到的打卡地。
大规模的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催生出国家3A级风景区——德力格尔风景区。过去这里是荒无人烟的烂泥塘,如今已建成漠上营地、回望沙原、蘑菇部落、霍比特小屋等景点,集湖、岛、湿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成为远近闻名的自驾车旅居地。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近5万人。
昔日“沙窝子”今朝“鱼米乡”
8月2日,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的彰武县大冷镇木头营子村水田湿地,农户们正在对水稻进行补苗作业。巡管员、木头营子村村民张亮时而弯腰补苗,时而起身巡视,淌着汗的脸上挂着笑容:“水田湿地建成后,生态好了,腰包鼓了,干起活来心情也舒畅了。”
木头营子距柳河不到2里地,由于没有能力修渠架桥,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柳河打村头流过,一滴水也流不进自家田埂。每逢冬春两季,大风把河道里的沙子刮到岸上,使两岸耕地沙化严重,成了不打粮的“破烂地”,用张亮的话说:“住在河边不仅没沾上水的光,还尽吃哑巴亏了。”
2019年,阜新市与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合作,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彰武柳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水田湿地项目引入柳河中游闹德海水库的水源,将6万亩旱田分5期改造为水田湿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经过两期建设,在科尔沁沙地南部已形成1.7万余亩水田湿地,木头营子也由“沙窝子”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
柳河岸畔的水田湿地美景如画,稻花飘香。刘大辉摄
自家耕地流转后,张亮从土地上抽出身来,摇身一变成了“工薪族”。他说:“土地流转有收入,在水田湿地打工有工资,守家在地挣‘双薪’,比过去埋头种玉米收入高出一大截。”
在大冷镇上三家子村,一望无际的水田波光粼粼,美如画卷。4台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施肥,田间一派繁忙景象。在田里务工的上三家子村村民王炳军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看在眼里:“水田湿地压住了风沙,一到夏天,各种水鸟都来了,可美啦!”
绿油油的稻田为满堂红镇蘑菇沟村带来全新商机。村里建起了民宿,规划建设稻田画景区、水上乐园、风情民俗馆等,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特色产业,习惯了春种秋收的村民开始端上“生态碗”,吃上“文旅饭”。
点沙成金 沙地新业态不断涌现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西瓜节徒步大赛在彰武县两家子镇倒廷村举办,数百名徒步爱好者迎着夏日微风,迈着轻快步伐,在欢声笑语中欣赏乡村美景。沿途的补给点则摆满了清甜可口的沙地西瓜,既解渴又消暑,深受选手们喜爱。
地处彰武县最南端的两家子镇,境内地势平坦,沙土地十分适合西瓜生长。赶在春茬西瓜上市的节骨眼上,两家子镇“以瓜为媒”,用赛事活动进一步扩大沙地西瓜的品牌影响力。如今,倒廷村沙地西瓜远销江苏、广东等地,每亩收益是玉米的好几倍。
阜新市沙化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两成,沙地相对贫瘠,但土壤质地疏松、团粒结构丰富,通透性好,无重金属污染,沙地出产的甘薯、西瓜等作物甜度高、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阜新市因地制宜,围绕沙地薯类、沙地大米、沙地谷物等建设特色基地,打造“化石戈小米”“明水地瓜”“大冷水稻”等特色品牌。打造“二品一标”28个,认证总面积128.84万亩。化石戈小米、彰武地瓜、彰武花生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辽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辽宁省百强品牌。
独特的硅砂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硅砂和铸造企业落户彰武。同时,随着彰武生态建设的发展与升级,“漠上草原”也声名鹊起,白沙湾漂流、房车基地等项目先后建设,形成观光农业、特色民宿、森林康养、沙漠草原越野等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乡村旅游新格局。
风光无限 新能源矩阵异军突起
8月1日,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天海49.5兆瓦风电场,一架架白色的风车不停转动,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壮美。项目副经理王永祥告诉记者,项目分布在塔营子镇5个村,年发电量18246.9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燃煤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万吨……
阜新市位于松辽清洁能源带黄金位置,风力发电小时数最高达4000小时,光伏发电小时数最高达1800小时,均排在全省首位。“十四五”期间,阜新市全力创建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构建“产储用”三位一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向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基地目标迈进。
“风是沙漠的腿”。一排排如同“持盾军阵”的光伏组件,具有良好的挡风、防风作用。在彰武县后新秋镇“光伏+生态”项目试验区,去年启动了适宜作物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工作。据辽宁省农科院驻彰武专家团队首席专家赵立仁介绍,经科学实验、反复对比,在试验区种植了多种植株低的有茬作物,既不会遮挡光伏板,冬春时节作物的根茬又能对土壤起到修复作用。
阜新市用好用足风电资源,加快构建风电装备产业链,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辽宁(阜新)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打造集风电叶片塔筒、整机制造、智慧运维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嘉寓阜新高效光伏组件基地项目投产运营,是东北地区自动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产品品类最全的组件项目。
突破传统“发电卖电”模式,打造新能源就地消纳基地。阜新市在清河门区、新邱区、彰武县、阜新县等地谋划“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及绿电示范园区,努力打造“电价洼地”“招商高地”,吸引高端合金材料、高端铸造、铝基硅基新材料等项目,加快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绿电替代试点,实现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
治理修复废弃矿坑重现绿色生机
身旁是造型雅致的回廊、争奇斗艳的鲜花与景观树木;不远处,大型工程机械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8月2日,在阜新市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现场,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同时呈现。
在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项目新建成的生态示范点,记者看到,清水通过黑色的滴灌管,流入新栽植的海棠树、山楂树、苹果树的根部。阜新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晓兵说:“2021年,工程区建成水利用中心,铺设管网引入富余的地下水,广泛用于景观、灌溉、残煤自燃灭火等多种用途。”放眼望去,这座硕大的废弃矿坑正被绿色一点点覆盖,鸟鸣阵阵,花香扑鼻,充满生机。
上百年的高强度开采过后,留下海州露天矿、新邱露天矿等巨大的城市“伤疤”。海州露天矿关停后,周边矸石山、排土场占地面积约16.35平方公里,煤矸石堆积量超过10亿立方米,矿坑及周边形成29.1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残煤自燃等地质灾害频发。阜新市对特大废弃矿坑综合治理的探索从未停歇。2018年以来,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矿北帮西部和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新邱露天矿通过建设百年国际赛道城,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治理和城市功能修复并举的“双修”路径。
今年春季,废弃矿山复绿三年行动正式启动,阜新市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海州露天矿复绿面积3341亩,同时对周边10平方公里实施全域苗圃化,打造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升级版。地质灾害治理、植被修复、景观打造、产业引导、交通优化等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废弃矿坑变身产业高地、商业宝地和文旅胜地。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侯悦林 田甜)
关键词:
质检
推荐